嘘~这里住着一群“社恐症”

来源:hao123百家号     时间:2022-03-05 19:49:08

可能,你还没有看到它,它已经感觉到了你的气息,撒腿跑掉了。

3月3日是世界野生动植物日,

来找“胆小鬼”,獐野外科普基地开放

今天,5位市民代表走进黄浦江边的浦南水源涵养林,来探访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上海“原住民”獐。林地里,树木葱茏,被台风吹倒的树木成了獐的天然隐蔽场所。

照料这些獐的上海禹悦水生态资源保护与发展中心负责人战丽介绍,獐的胆子特小,远远地感觉到人的气息就会跑开,所以去找寻獐必须轻手轻脚,不能大声说话,悄悄地接近它们的隐蔽场所,观察它们,“当然,如果运气好,可爱的獐也会突然出现在你眼前,但很快会跑开。”

獐生活的浦南水源涵养林

和獐相处久了,战丽和她的伙伴们很清楚獐常待的地方。虽然林地里有獐可以吃的食物,但饲养员师傅还是会每天定时定点给獐喂食,喂食点附近的树上安装了红外相机,可以捕捉獐的影像和活动状态。

正说着,一头獐冷不丁出现在众人眼前,但仅露脸几秒钟撒腿就跑,都不给人掏出手机拍照的机会。沿着树林间的小径往前走,战丽指着一处倒伏树木形成的隐蔽场所说,这里有一只獐。果然,一只獐躲避在树枝之间,因为毛色和树枝的颜色接近,不仔细看真的很难发现。这一次,众人大气都不敢出,獐似乎也没发现人来,任由大家观察、拍照。

一头躲在隐蔽场所的獐

除了在野外找寻可爱的獐,林地内还建成了一座名为“獐显不凡”的獐科普馆,有上下两层,市民可以停下脚步,慢慢聆听獐的悠长历史故事,尤其是小朋友可以参与互动游戏,在游戏和欢乐声中收获獐的科普知识。

走进科普馆大门,先听到的是栖息地里的“歌声”,可爱的卡通画和玩偶告诉人们:獐的家园里还有鸟儿、青蛙、刺猬、松鼠等各种小伙伴,组成了一个自然大家庭。除了动物邻居,还有植物朋友,布展人员采集了獐栖息地里的各种植物标本。

小朋友们可能会更喜欢钻进獐的隐蔽场所去感受一下,布展人员用特殊材料模拟了一个獐的窝,猫着腰可以钻进去。

整个科普场馆体现了环保理念,泡沫塑料变废为宝,成为一幅獐的抽象画。当然,科普馆里最重要的还是讲述獐在上海灭绝百年后的回归之路。16年前,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恩迪、被誉为“獐妈妈”的陈珉副教授等许多人的共同努力下,獐这种动物逐渐在上海开枝散叶,恢复种群。

叶榭獐野外科普基地目前只接待社会团队预约参观,每周开放一次,有兴趣的社会团队可以通过微信“禹悦水生态”提前预约。

獐科普馆内的互动体验

浦南林地生活着70多头獐

全市野外有200多头

市林业总站副站长李梓榕介绍,2006年上海启动极小种群恢复工程, 重新引进獐、扬子鳄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獐作为其中一员,正式开启重回故乡之旅。

2007年,从浙江引进的21头獐放归于浦东华夏公园饲养并成功繁殖后代。此后,滨江森林公园、松江浦南水源涵养林、崇明明珠湖公园等地陆续引进獐,扩大繁殖。目前,全市有8个野放点,总共生活着约200多头獐。

华夏公园的獐

滨江森林公园里的獐

明珠湖公园的獐

松江区林业站副站长顾旭忠介绍,松江区早在2008年初就引进了10头獐于浦南水源涵养林内进行研究,2009年又引进40头獐,并最终在涵养林建立了松江叶榭獐种群繁育基地。多年来,基地内獐持续稳定繁殖,种群不断扩大,考虑到基地内獐种群的稳定繁衍以及生态的可承载性,2017年基地陆续将部分獐引种至崇明明珠湖、南汇东滩、松江新浜片林等其他区域。

2019年底,松江区林业站启动了松江叶榭獐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项目,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地形塑造、水系沟通、植被优化等手段,对栖息地进行优化,并从繁育基地选取30头獐转移至项目地内,将原本的叶榭獐种群繁育基地升级建设成为松江叶榭獐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基地。

去年年初,科研人员对现有的獐进行了严格遴选,挑选出10头年轻、健康状态良好的獐组建了一支野放“先遣队”,进行野放训练。为了保证10头獐的顺利野放,基地安装了摄像头,獐佩戴了跟踪项圈,在减少人为干扰的同时,观察放归个体的活动状况,对它们的行为、活动特征等进行全天候监测与跟踪。通过观测,了解獐子的栖息、觅食习惯,了解它们是不是适合这个环境,从而为真正野放时的生境选择提供依据。

去年5-6月,在獐的繁殖季,科研人员在基地内进行了新生个体的监测,发现新生小獐11头。截至去年年底,基地内活跃着70多头獐,已经达成最初设立的建设目标。此外,还记录到植物超过100种,观察统计到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动物30余种。

松江浦南水源涵养林里出生的幼獐

獐是上海“原住民”,但有“社恐症”

獐是远古以来上海就有的动物,可谓土著居民。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辽东半岛、华北平原及长江两岸和朝鲜半岛。陈珉在参观崧泽遗址时,发现化石中就有獐牙,这段历史距今6000年。

但自上海开埠以来,随着城市化发展,大量自然生态环境消失,獐的数量也越来越少。19世纪80年代,上海市郊青浦、奉贤还有不少獐,郊区农民一度把獐和野鸡一起送进城卖。到了上个世纪初,獐在上海销声匿迹。

早年,张恩迪教授在英国留学,发现獐在英国生活得很好。这些獐最初就是从中国引入的,后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种群。于是,他有了把獐重新引入上海的想法。

2006年9月,《浦东新区獐的重引入试点种群的建立》项目启动。由浦东新区政府、市绿化市容局、市农委和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共同合作,以陈珉为首的华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团队,承担起专业指导和科研监测任务。

獐是偶蹄目、鹿科的哺乳动物,体型较小,雌雄都无角,雄獐上犬齿发达,突出口外成獠牙。它们行动时常为窜跳式,迅速。生性胆小,两耳直立,感觉灵敏,善于隐藏,人难以近身,可以说是“社交恐惧症”患者。獐主食杂草嫩叶等。

獐的回家之路

来源:新闻晨报

标签: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