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ao123百家号 时间:2022-04-02 07:47:12
哪个襄阳人不晓得六化建烧烤呢?
毕竟,就算没听闻过六化建的大名,也见过遍地开花的六化建烧烤招牌。
六化建公司1969年由青海省西宁市搬迁至襄阳,作为综合性施工企业,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有限公司带着当年最先进的历史功勋,支援三线建设。
全国各地的人才汇聚于此,而由东北带来的饮食习惯——“东北烧烤”,也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
在襄水的滋养下,在人情的弥漫中,独属于六化建的烧烤,成型发展,拥趸的队伍不断壮大。
而在襄城区的六化建老区,除了品味正宗六化建烧烤,还能体验一代人安详舒适的老年生活。
由于早期高架桥的建设原因,大门被搬迁,气派的六化建大楼矗立在醒目的位置,贯穿步入这里的始终。
这个当初接待外宾的地方,红色涂料的木门,门上的帘布,保留着许多老物件应有的生活气息,乍一看,仿佛被按住了暂停键,停住了时光的流逝。
具有时代特点的宣传栏,宣传口号上斗大的字,地上的青色地板砖,都在诉说时代的故事。
后面这个现在被人们用来晾被子、晒太阳的停车场,是当初被称作为“灯光球场”的地方。
当年串串的彩灯与闪亮的灯球,装点欢快的氛围,除了跳舞娱乐,还有篮筐来打篮球。
而增添这种欢乐的卖零食、烟酒的蓝色小推车如今停在楼下的墙角。
而如今,这些,都成了离开六化建的人回忆幼时的坐标。
绿树成荫,树影婆娑,阳光透映树影,撒下碎金,在居民楼的墙上,能看到积水空明,似水中藻、荇交横。
可以想见皓月当空的时日里,这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斑驳的墙面上,与各式各样的涂鸦并列的是随处可见的“征”字。
这些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成长的墙面,由“征”字给建筑、给记忆判上了时间的缓刑。
伴随着咿咿呀呀的电视机声、叮叮当当的炒菜声这些午间的印象,居民楼裸露出了这栋楼的钢铁筋骨和岁月的底色。
老区里的水泥石墩随处可见,特意在屋前建的这石墩,既能夏日纳凉吃饭,还能空闲时和老朋友厮杀上几局。
在太阳下支起一桌,搓麻逗乐,或是坐成排,闲坐唠嗑,又是个清闲的午后。
老店上面用黑墨写着“烟酒副食”,洞开的小窗被三道小木板挡得严严实实。
老藤编木椅上放着柔软舒服的棉垫,梁上的木质结构框架显现出经年累月的痕迹。
健身器材的彩漆早已斑驳脱落,关键零件已然不知所踪。
“美化我们的家园,中化六建”的标语风吹雨打,依旧刻印在墙上。
多年间育才小区、怡安小区在老区内部接连建设,在红砖墙丛里,明亮的白墙,乳白的漆墙掩映期间。
走在六化建老区里,你常会恍惚自己在东北,除了把睡炕的习惯搬过来,抵御襄阳不南不北的魔法攻击。
还有“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诗句在这里给你最深刻立体的诠释。
街上居民不时冒出的两句话,问路时随意搭话的大姐,都是浓浓的大茬子味。
“吃了吗您”这句,下午三点还为时过早。
等搓麻打牌的时间一过,晚上五点半,红彤彤的夕阳将半边天点亮,就能问上这么一句,然后钻进这条居民区的烧烤街。
不远处也有一条曾经红火一时的烧烤街,至于烧烤街的起源,据说是当初一部分来自东北的六化建工人们为了另寻出路,才决议做起烧烤。
这种带着老工业独有浪漫的营生,承载着重工业金属精神,正如路上迎面驶来的老大哥。
(快门按下去,老大哥已经跑没影了)
区里的地势高低起伏错落,有不少大的坡道,摩托车在坡上呼啸而过,老大哥戴着只露出口鼻的飞行员帽子,狂野又朋克。
当年,引燃炭火,肉串在火上起舞,炭火烤出的烟熏味,随风飘荡,一如东北的狂野幻术。如今,只得新式电烤炉上获悉当年风采。
烧烤一条街,六化建人的夜间聚集地,美食集会的发起只等夜幕降临,肥美的油脂,只等夜晚在炉火上迸发。
烟熏火燎拖延了城市的发展建设,不少烧烤店被勒令整改或迁走,这条街虽不如往日繁华,但仍留下了几家久经考验的六化建烧烤。
老五和十八子,一提起这俩家,不少人的口水就开始如同泉涌。
六化建老区外,六姐烧烤作为烧烤后生,早已用上了新式环保电烤炉,早年间从师于六化建的东北烧烤师傅,23年的从业经验,对烧烤可谓是“死心塌地”。
肉串在炉上翻转,炙热火红的炉火照应着师傅的脸庞。
老板娘在一边介绍,前身是六化建子弟学校的三十六中,第一届的学生,还吃过他家的烧烤。
预热好的鸡翅在烤架上滋滋冒油,牛蹄筋被烤到收缩而又膨胀。
肉串在师傅两手间有条不紊的翻转,豆腐干子要上专门的烤盘,涂抹上料,刷油翻烤。
不一会儿就能在桌上见上这些烧烤,盛在铁盘里,细嚼慢品,享受炙烤下肉的完美风味。
东北烧烤素来闻名,重味和襄阳的本土口味不谋而合,在多年的本土化后,六化建烧烤有着自己自称一派的味道。
酱料重,放料舍得,味道正如大家飒爽大气的性格。
遇到一个打扮传统绅士的大爷,身姿挺拔,一身齐膝的黑呢子大衣,和一顶皮质的窄檐小礼帽,脚上一双大头皮鞋,是在电视里看过的风靡一时的打扮。
到了老,还愿意把自己收拾精致妥帖的精神,让我们这些为了上班素面朝天的小辈都心生佩服。
而下象棋的牌桌边,手握甘蔗的大爷还舍不得放下,旁边的大爷却在阳光的沐浴中即将进入梦乡。
最惬意的莫过于,一人一狗,游目骋怀,路上碰到熟人,停下脚来就闲谈一会儿。
梅花开的正好,也不知是谁的闲情逸趣,种下的一株杏梅,在初春发芽开花,映照着春日的美好光景。
小区随处可见的都是可以随时休息的地方,成群的小椅子,自制的巧妙生活艺术在这里充分发挥。
多年里依然留存的门球场地,爷爷们在此活动筋骨,轻轻一敲,小球咕噜咕噜钻进门洞里,精神矍铄的老爷子再晃着慢悠悠的步子,去瞄准下一个。
不远处,老年艺术团在老礼堂附近训练着,头发花白的他们全神贯注在自己的一方乐谱上,悠扬的歌声伴随着老艺术家手里的乐器声在老区里缓缓飘荡。
老区墙上独具特色的喷绘,不得不说是老区独特艺术气质的流露。
而那崭新的红喜字,见证着各样的“新”与“旧”。喜字被牢牢地粘在不同的,或新或旧的墙上。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豆荚成熟后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了家。
区里的市场一样的小楼,高低一致,井然有序,烟酒副食、美发快递,包含了生活的大部分所需。
这个区域仿佛自带时光滤镜,让人沉浸在宁静的岁月中。
全区唯一的一个大型超市和怡安小区相对而立。园区中的露天水果摊,占据着这区里的中心市集的一亩三分地。
到了特定时间,卖馒头的就该上场了,馒头也是老六化建人吃饭的首选,大白馒头,一袋4个,一家人一顿刚好吃上一袋。
多预备下的馒头,下一顿大水汽锅里热热,或煎成馍片撒把盐,都是家常生活间的平淡美味。
无意间瞥过透明的玻璃,可以看见一些老区人生活的痕迹,老暖瓶、被重复利用的罐头瓶,悬挂晾晒的口罩。
钢铁丝上悬挂晾晒的毛巾,织物的纤毛执拗的上竖,不再柔软,被生活打磨得不肯轻易低头,没有被原主淘汰,除了勤俭,多半还有这股精气神。
甘井寺菜市场,这座老小区的菜市场,是许多居民每天的必来之地,赶个早市,买上些新鲜蔬菜,新鲜猪肉。
自己在后山种的菜长成后,就能来这里摆摊卖钱,返璞归真,仿佛回归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市场上分区标识和标语还可清晰可见,在不知不觉中维护市场规范、有序的秩序。
在六化建医院,前些年的时候,医院拔颗牙都还只需要30块钱一颗,现在上哪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价格拔牙呢?
老区里收废品的车也随处可见,过惯了苦日子的人过日子也格外节俭,曾经的生存焦虑深深刻进了骨子里,在岁月的磨砺下继承了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
居民楼下的剪发一位4元的实惠价格,年轻人要过来误打误撞过来剪头,会遭到老板的严词拒绝:“不给年轻人剪头,你们这种我剪不好!”
///
/
如今,六化建总部入驻东津,退休的六化建老人在老区里养老并等待着拆迁,不知多少年后,六化建老区就再难寻其踪迹。
六化建老区逛了几趟,都少见年轻人的身影,许多年轻人因为嫁娶、学习、工作,逐渐离开了他们长大的地方,六化建老区,成为了他们的故乡。
六化建老区长大的小孩,把青春和胃都留在了这里。
故乡,那个山遥水远,曾在梦枕上,无数个日夜里,让人们牵肠挂肚的地方,熟悉的老树、老路、见面还能打个招呼的老人,在初春的新阳中日复一日的忆起。
散落在天涯的六化建人,你好吗?
END
出品:湖北鲸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编辑:荷包蛋 摄影:大福、荷包蛋
本文由襄阳食记原创发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标签:
烹调鸡蛋常犯哪些错误?鸡蛋正确的烹饪方法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