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生在南极种菜,还把俄罗斯人“馋哭”了!种菜真是种族天赋

来源:hao123百家号     时间:2022-04-14 20:50:15

综述

南极科考对技术人员来说,是一项比较艰巨的挑战,如何解决一日三餐这个平时看似简单的问题,在这里却会遭遇到重重阻碍。没有亲身体验过南极生活的,不大可能想象到日常饮食的困境。

而中国医生却想尽办法在南极种菜,惹得其他国家的科考队员为此羡慕不已。在极端环境下过着自给自足生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骄傲。

科考队的收获

在南极吃上新鲜蔬菜,是件稀罕事,中国的科考站为了改善队员的伙食,增强队员身体的免疫力,动手实践怎样让蔬菜长势喜人。

经过一番努力的结果证明,栽培试验不仅大获成功,而且使俄罗斯的科考队员大开眼界,登门拜访也要尝一尝可口的味道。

俄罗斯是一个擅长吃肉的民族,但在南极这片“农业荒蛮”的土地上,光靠吃肉远远不足以补充营养和能量。

南极严寒天气不允许养育粮食作物,完全没有了四季分明的界线,夏日温度也维持在零度以下。缺少适宜的温度和土壤,植物存活的几率太低。

从2012年到2014年,中国的科考队员不得不将蔬菜供应提上日程,而这个光荣的生产任务就落在了队医身上。

骨科医生王征有幸成为科考项目的一员,但却用智慧的力量,为南极治理出一亩方田,受到队员们高度的认可和追捧。

南极种菜采取的策略并非是有土栽培,无土栽培使用的种子需专程从上海运输而来,并以光线和热能维系日常生长。强烈的紫外线光照会扼杀植物的生命力,科考队员便建立起这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温室。

在仅有16个平方米的栽种空间里,电脑操控着一切植物的生长状态,恒温系统和LED节能灯保证蔬菜最大限度利用自我调节的功能。

水分的浇灌以营养液的形式,按照自动灌溉系统的调制,在设定的时间内为蔬菜源源不断作补给,还用柔婉的轻音乐调剂植物的生长。如果植物有灵的话,一定会在心中和王征道谢了吧!

人工栽培蔬菜只是王征的一小部分工作,他需时刻记录蔬菜实际所需的温度和光照,才能为蔬菜的旺盛拔节提供大数据。

最初始,蔬菜的产量不多,只能以半年的供给为期限,但是,在一次次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科考队员均衡的饮食梦想终于实现了!

面对蔬菜各不一样的生长需求,科考队医们绝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争取要起到“对症下药”的作用,为每一株蔬菜制定详尽确凿的养殖计划。

另外一名随行医生唐铭骏,在接替王征的工作之后,对辣椒、秋葵、西红柿和西瓜进行一番轮流栽种,以生长周期的长短作为参考依据,最终考虑生产效率高的蔬菜为培养对象,比如生菜、白菜和黄瓜。

医生胡淼又再接再厉,把光照、营养液和温度统统纳入到考量的要素,培养出拥有不同口感和养分的蔬菜,杜绝了队员因缺乏蔬菜摄入而患病的根源。

分享的妙趣

在中国南极中山站、长城站附近,其他国家的科考队为了一享蔬菜口福,无不盼望着逢年过节时刻的到来,期间他们要历经恶劣天气的种种考验,只有和中国科考队聚首之后,才能体会到那一口新鲜滋味涌上舌尖。

而这些蔬菜着实是令俄罗斯等国都馋哭了。

艰苦不仅锤炼出中国人的意志,而且发挥出了极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路远迢迢的南极之地,没有蔬菜,就变出蔬菜来!没有试验田,就变出试验田来!粮食对环境挑剔,可人不能跟着挑剔!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中国人对环境的超然和适应力,令外国队友心生敬佩,也反观出一种民族特色与自信。

中国人把朴实和刻苦的精神,也埋进了南极科考的历程。这是一种古老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换句话讲,就是把上天赐予的馈赠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能够去爱惜天时、地利与人和,在条件较为匮乏的情形之下,也有能力去开拓生存和发展的一块天地。

无论我们的脚步前行到哪里,农业和粮食才是立足的根本之道。

如果只会玩一些表面上很炫酷的“算法”,不了解农业和粮食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么,中国现代文明的完整性必定会大打折扣。

南极科考体现了中国人务实的品质和研究的心性,在为科考队员带来健康饮食的同时,也大方与其他科考队员分享所获所得,这是一种既利己又利人的行为,投射出南极科考是一个有着多肤色的大家庭,只有相互取长补短、文明互鉴,才能体现出科研无国界的氛围。

结语

中国南极科考奠定下的这块“试验田”,还将在不同的队医手中继续流转,必把兼具健康和美味的使命,带给把青春和生命奉献于科考事业的技术人员。

医生是队员的得力帮手,是饮食的最佳顾问,他们全身心的付出值得被看见,值得被尊重,值得被鼓掌。一支强健的科考队伍,离不开医生的关怀与呵护。

在科考队员胸前所佩戴的功勋章里,也有队医不可或缺的一份卓著贡献。他们理当和科考队员一起接受国家的嘉奖!

标签: 种族天赋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