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CAMs化合物和新药开发前景及局限

来源:hao123百家号     时间:2022-04-17 13:50:40

读者比较关心的是,全球已实质处在第3期临床开发的乙肝候选药物,目前为止只有东阳光药自研的GLS4(甲磺酸莫非赛定胶囊剂)。开发这个方向新型乙肝病毒化合物,源自科研人员对HBV核心蛋白的深入研究,发现核心蛋白几乎与HBV生命周期的每一个步骤相关。

乙肝CAMs化合物,部分早期动物实验实现HBsAg丢失,正在寻找原因

因此,科研人员也认为,以衣壳组装调节剂(CAMs)/核心蛋白变构调节剂(CpAM)来阻断核心功能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抗病毒新疗法开发方向。最近几年来,CAMs不同的化合物相当多,一些都已经进入临床前或者临床开发阶段。

GLS4是我国科研人员基于以上对核心蛋白的深刻理解开发的一种在研核心蛋白变构调节剂(CpAM),属于HAP化学家族的CAM I分子。第1期临床开发结果,曾经报告了GLS4在分别接受120毫克和240毫克剂量的慢性HBV感染受试者中的抗病毒特性。

1期结果表明,HBVDNA水平平均下降分别是1.42、2.13 log10 copies/mL,而pgRNA水平的平均下降分别是0.75、1.78 log10 copies/mL(试验数据和结论已发表在以往科学期刊上)。

另一个也属于CAM I分子家族成员是罗氏制药的RO7049389,通常我们也将它称为核心蛋白变构调节剂(CpAM)。在体外研究中,RO7049389显示出有效的抗病毒特性。还在以AAV-HBV为基础的小鼠模型实验中观察到,RO7049389可以导致HBVDNA的水平强烈下降以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的丢失;

进入第1期双盲人体临床试验时,研究人员观察到在慢性HBV感染受试者中,一日两次口服给药RO7049389后展现出强有力的抗病毒活性,实现最大幅度调降HBVDNA和HBVRNA的水平(分别是 3.33 log10 和 2.77 log10),但并没有观察到乙肝表面抗原水平的明显变化,且在治疗结束后病毒反弹。

安全性方面,本研究中仅观察到轻度或中度不良事件,最常见事件是慢性HBV感染受试者的ALT和AST升高,而在健康受试者中并没有观察上述不良事件(试验数据和结论来自罗氏)。

小番健康结语:无论是在临床前或临床开发中,CAMs都显示出潜力,在慢性乙肝受试者中,所有的CAMs都显示出有效的抗病毒活性,但关注到一定局限性。例如,目前为止,尚未看到任何一种在研CAMs化合物可以触发乙肝受试者的乙肝表面抗原的水平下降,且许多在停用后发生病毒反弹,提示CAMs化合物在抑制HBV复制能力方向也需要通过长期使用。

然而,为什么CAMs化合物在HBV感染小鼠中被发现可以诱导乙肝表面抗原的水平下降,目前科研人员还在找原因,测试其它方法试图在人体临床试验中也能够观察到CAMs在动物研究中同样的效果,即HBsAg丢失。

标签: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