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ao123百家号 时间:2022-05-08 11:44:52
这是一位小伙伴私信的问题。鸟窝对于不同的鸟来说意义不同,有些鸟甚至终生不会筑巢,它们四海为家,就连繁殖也是“鸠占鹊巢”,比如像大杜鹃这类巢寄生的鸟类,它们会在繁殖期把卵产在别的鸟的窝里,让寄主帮自己孵化和抚养后代。(下图为大杜鹃孵化的雏鸟将未孵化的卵推出巢外)
当然,对于大多数鸟类来说,它们还是有筑巢的习性的,只不过,大部分的鸟将鸟巢只是当做一个繁殖后代的工具而已,不会将鸟巢当家,只有少部分的鸟会以巢为家,比如织巢鸟、部分猫头鹰等,这些鸟有着很强的归巢习性,无论是昼出夜伏,还是昼伏夜出,它们休息时都要回到巢内。
而且这些具有归巢习性的鸟类它们的巢还有一个共同点:巢比较的精密。首先,像猫头鹰它们的巢通常是一个树洞,树洞里铺满了柔软的干菜,这个树洞本身就具备遮风挡雨的特点。
而像织巢鸟,它们更是自然界中的“建筑大师”,它们会用一些草、细小的树枝等相对柔软的东西编织巢,这些巢往往倒挂在树枝上,开口向下,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遮风挡雨。而且织巢鸟属于群居性鸟类,所以一旦发现织巢鸟的窝就是一个巨大巢,有着多个开口,像一个小城镇一样。
但是,对于大多数鸟类来说,它们的鸟窝是开口向上的,不太具备遮风挡雨的作用,那么,这些鸟类的建造鸟窝的意义是什么呢?下暴雨时,它们又是如何避雨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大多数鸟建造鸟窝的意义?
在我们看来,鸟窝就像我们建造的房子一样,是鸟的家,但其实,大多数的鸟类是不具备归巢的习性的,它们只是在繁殖期才会频繁的进出鸟巢,其他季节是不会归巢的,而对于这些鸟类来说鸟窝存在的意义只是用来繁育后代的。
毕竟鸟卵的孵化需要较高且恒定的温度,而且雏鸟孵化后没有羽毛,它们的保暖能力非常的差,所以也需要一个相对温暖舒适的环境。
而圆形漏斗状的鸟窝显然就能满足鸟的需求,在孵化期和育雏期,成鸟尽量地快速捕猎,以保证卵孵化的温度和雏鸟对食物的需求,虽然这些鸟窝大都是开口向上的,但是有成鸟的保护,风和雨对卵和雏鸟都是没有太大影响的,只不过是苦了成鸟了,因为它们要为后代遮风挡雨。
而鸟窝大多数都设计成开口向上也是有有利的,首先,这种设计方便成鸟快速地飞进飞出,其次,这种设计的有利于保护雏鸟和卵不会从窝里掉落。但是,弊端就是下雨时,需要成鸟将卵和雏鸟护在身下。
因此,鸟窝对于大多数的鸟来说就是繁殖的一件工具而已,并不是家。
这些不把鸟窝当家的鸟在下大雨时如何避雨?
对于恒温动物来说,被雨水淋湿会带走身体的热量,这不但会增加能量的消耗,还会导致生病。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有遮风挡雨的住所外,雨伞的发明更是让我们可以在雨中穿梭。
不过,雨伞并不是我们的专利,因为在自然界中,婆罗洲猩猩其实也会制造伞,在雨天,它们会将一根多叶的树枝束成伞状,方便在雨中穿行,除此之外,它们还会用树叶擦屁股,用树枝编造一个适合睡觉的窝。
但是,鸟类没有雨伞,也没有制造雨伞的能力,它们在下大雨时躲避的方法就只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首先,一部分的鸟类会通过建筑物和树木来避雨,比如我们常见的麻雀,它们在雨天通常会躲在屋檐下,而像栖息在密林之中的鸟,它们会躲在枝繁叶茂的树上,虽然不能完全遮雨,但是不至于被淋成落汤鸡。
其次,还有一些鸟类,它们所栖息的环境中没有什么建筑物,树木也不茂盛,此时它们就只能直面风雨了。我们人类之所以怕被雨淋是因为我们身上没有毛发的覆盖,而且虽然有衣服,但是衣服一旦被打湿,与不穿差不多,而鸟类不同,它们身上有着厚厚的羽毛。
鸟类的羽毛有着很强的防水性,在雨天,尤其是下大雨时,它们很少飞行,而是站在某处,这样翅膀完全贴合在体表,大多数的雨水会顺着羽毛直接滴落下来。
当然,尽管这样还是有雨水会留在鸟类的羽毛上,这时的它们会有一个“甩水”的动作,这是人类已经不具备的一个能力了(除了头发),因为一方面是因为人类体表已经没有多少毛发了,一方面是因为人的皮肤很紧,而甩动身体实际上是通过身体大幅度的摆动带动皮肤甩动,从而将体表的水甩掉。
而鸟类就可以,它们能皮肤比较的松弛,在身体摆动时,轻松地就能把水甩掉。
最后就是深层保暖和防水能力了,通过正羽(最外侧的羽毛)的防水能力以及甩水能力,鸟能将90%以上的水甩掉,但是依然有少量的水会像内渗透,但是鸟类的正羽下还有绒羽和半绒羽,这些羽毛比较的细小,但是密度更大,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暖能力,让鸟不至于在雨中失温。
而且绒羽本身的防水能力比正羽还要好,所以,有了羽毛的防水、保温能力和甩水的能力,大多数鸟类能够在雨中安然地度过。
总结
虽然建造鸟窝是个耗时、耗力的大工程,但是对于大多数鸟类来说鸟窝存在的意义只是繁育后代,而不是它们的家。对于这些鸟类来说,下暴雨时,它们避雨的方法要么是找可以避雨的地方,要么是直面风雨,毕竟它们有直面风雨的能力。
烹调鸡蛋常犯哪些错误?鸡蛋正确的烹饪方法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