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要“大降温”?南大洋正在吸碳,年吸碳量约比释放多5.3亿吨

来源:hao123百家号     时间:2022-04-22 11:52:14

综述

自从工业革命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能力愈发加深,地球生态也在人为干预下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方面,随着森林大面积减少与温室气体不断排放,地球温度正在持续变暖,近20年间全球气温上升得非常明显;但另一方面太阳黑子活动速率减缓,导致地球能迎接的光和热会持续减少。

在未来30年内,地球说不定要迎来一次“大降温”,这一热一冷会给人类生活造成剧烈影响。

而且科学家还发现,南大洋竟然还在疯狂吸碳,年吸碳量约比释放多5.3亿吨,看来人类生存环境真的变了。

南大洋吸碳能力增强

前段时间,美国宇航局在国际权威杂志《科学》上公布了南大洋吸碳的相关研究,研究数据中表示:美国科学家曾在2009-2018年间多次通过飞机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检测;通过数据对比发现,南纬45°以南的海洋年碳净通量莫名的高。

尤其是在夏季,南大洋地区低层大气碳含量比往年低了不少;这足以说明南大洋正在吸收低层空气的二氧化碳。

后来科学家通过采集的数据计算得出,南大洋自2015年后吸碳量就在明显上升,截止到2018年底,南大洋吸收的二氧化碳已经比排除的高0.53 petagrams,约5.3亿公吨。

这实际上已经相当于一个“碳汇”了。

其实客观来说,天然碳汇可以有效减缓温室气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虽然不能彻底阻止全球变暖的到来,但却可以起到一种缓冲作用。当二氧化碳被南大洋吸收,当地的平均气温也会有所下降。

那你知道为何南大洋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吗?众所周知,我国海洋面积占据地球总面积的71%,而海洋本身就是一个“储藏库”,能够吸收人类在消耗化石燃料中产生的二氧化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海洋就和绿洲一样,可以被誉为“地球之肺”,而且它的面积还要远远大于绿洲。

南大洋面积约20327000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洋,其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比例高达40%。

但我们也知道,海洋虽然具有流动性质,但它们也不可能看到二氧化碳排放就去吸收;真正让南大洋成为地球上最大温室气体的“储藏库”,根本原因还是洋面上终年盛行的西风。

这些远道而来的西风气势汹汹,不但送来了大量二氧化碳气体,还能够通过强硬的风力使海面波涛汹涌,二氧化碳也能就此藏于表层海水中。

科学家调查后发现,南大洋光是水体中的二氧化碳份额就占据总量的9%,这种吸碳能力全球没有多少功能区可以与之媲美。

那南大洋是如何处理这些被吸收的二氧化碳呢?

在洋流环流和漩涡的作用下,大部分二氧化碳会被送往北部的亚热带雨林地区,被当地的植物吸收;还有部分会在海水的翻滚过程中被送往深海,然后被深海的浮游植物吸收。

海洋储存碳含量也有极限

这样说来,只要南大洋保持稳定的吸碳劲头,那未来全球二氧化碳数量会持续减少,届时温室气体引发的气候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恰恰相反,科学家对南大洋疯狂吸碳的行为表现出了极大担忧,这并不是什么好现象,反而像是在为人类文明敲响最后的丧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得明白一个道理:海洋就是海洋,它不存在自我进化的能力。

从热量守恒定律来说,南大洋吸碳能力增强,不是因为其海洋生态结构完成了一次升级,由此才爆发出强劲的外在表现力,而是地球上二氧化碳排放量过高,导致海洋触发了临时应对机制。

当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通过西风被送到南大洋时,就算它不想吸收也得吸收。

可是我们要知道,即便是南大洋这样广袤无垠的海域,在吸收二氧化碳的容量上也会有上限的;当南大洋被逼入绝境时,它的吸碳能力不会再提高,反而还会断崖式的下降。

届时地球上90%的过剩能量都会在海洋中爆发,气候变暖会不受控制,南大洋温度也会随之上升。

现在全球变暖还在可控范围之内,是因为有海洋在帮助人类吸收部分二氧化碳;可是随着人类工业活动的加剧,气流和风速会明显发生变化,海洋容纳二氧化碳能力降低。

这一天如果到来,大气中水蒸气含量的温度都会增加,全球会变成一个巨大熔炉,人类很难再有生存空间。

就像科学家发现:澳大利亚与南极洲之间的海洋在吸收二氧化碳能力上正持续降低,这分明是海洋生态结构承受不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极限后海水正失去对二氧化碳吸收的能力。

别看南大洋面积很广,但人类对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逐年增高。汽车尾气、破坏森林、钢筋混凝土、煤炭燃烧,这些行为都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南大洋承载能力只会越来越弱。

结语

虽然在太阳黑子的影响下地球上或许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大降温”,但这种降温的背后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大气中氧含量进一步减少。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工业文明的代价正在来临,南大洋更像是人类迎接毁灭前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南大洋都撑不住了,那人类文明也不会有未来了。

标签: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