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深入实施“聚力行动”打造和谐宜居幸福社区

来源:天眼新闻     时间:2023-06-20 11:18:15

近年来,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围绕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以“聚力抓短板补齐强基础、聚力抓难点堵点解民忧、聚力抓培训就业稳增收、聚力抓共建共治促和谐”为工作主线,深入实施“聚力行动”,奋力打造和谐宜居幸福社区。

聚力抓短板补齐强基础


(资料图)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项目扶持,新建文化振兴大舞台、农贸市场、社区文化长廊等基础设施,推动实施社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道路硬化工程和安置点基础设施提质工程,更换社区垃圾桶1200个,有效改善小区群众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统筹推进产业发展。通过狠抓辖区项目运营、打造各类专业市场、规范街区运营管理,推动街道实体经济发展。目前,共整合中央衔接资金500万元打造移动商铺131个,可实际招租163户搬迁群众入驻,争取中央衔接资金2508.09万元购买经开区标准厂房8850平方米作为街道搬迁群众后置产业。提升教育医疗保障。争取中央资金1700万元实施荔湾实验学校寄宿式办学项目,全力提高办学质量。整合和拓展现有医疗服务阵地,新增设中医馆、远程医疗会诊室,购置煎药机、雾化吸入机,全面提升街道卫生院医疗服务质量。

聚力抓难点堵点解民忧

整合资源全力推进养老服务。改建日间照料中心成街道长者食堂,实行“补贴+对外运营”模式,为辖区老人提供低价用餐服务3650人次;争取贵州省首个“银杏项目”落地柏杨林街道,投入资金16万元为30名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1年免费就餐服务;联引东西部协作资金20万元用于老年人就餐服务;协调上级老年学校资金为街道老年学员新购买服饰80套,完善配备老年人运动器材3套,有效满足老年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整合资源全力推进关爱服务。通过统战部门牵线搭桥,联引“爱助成长”项目资金36万元,为265名事实孤儿提供帮助,整合群团资源和社工力量开展关爱陪伴1400人次、开设希望小课堂40期、开展特殊儿童康复基地训练30人次。整合资源开展健康服务。开展“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为65周岁以上老年人开展免费体检,对失能、慢性病、残疾等行动不便的搬迁群众提供上门巡诊等居家医疗服务。协调区红十字会、阳明眼科医院、艾尔眼科医院、市人民医院、肿瘤医院、区人民医院等机构开展义诊活动10余次,惠及搬迁群众3200余人次。

聚力抓培训就业稳增收

着力抓好岗前培训。整合上级劳务就业平台完善街道大数据就业系统,开展线上线下联动走访,动态排查劳动力就业情况和就业意愿,协调毕节职院、群团部门等资源开展家政服务、厨师、水电工等专业技能培训3期139人。着力做好岗位推荐。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向东部企业推荐就业109人,召开现场招聘会推荐就业300人次。联引居家就业企业入驻街道,并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42万元建成柏杨林街道根雕文化艺术馆,解决就业220余人。着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结合安置点实际,加大向上汇报对接力度,申请中央衔接资金388.5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349个,为搬迁群众提供就近就业公益性岗位。

聚力抓共建共治促和谐

抓机制建设提服务能力。健全完善街道党工委与毕节农商行党委党建联建机制,组建普惠金融先锋队5支,在柏杨林街道开展社区党建、普惠金融、公益服务等活动,为辖区群众发放食用油、电饭锅等物资共3万余元,并投入资金6万元在柏杨林街道探索推进“党建+积分”管理模式,采取群众日常积分兑换物资或货币等方式,提升社区基层自治能力和水平。抓“组织联建”提服务质量。与区委办联合组建“经济发展和基层治理联合指挥部”,将区委办下派的92人划分到街道29个网格,通过建立街道、社区、网格、楼栋“四级”微信群,入户走访176户364人,解决群众诉求38个。整合公检法司等部门资源开展《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宣传宣讲23场次,群众学法用法意识明显增强。抓“群众自治”提服务效能。修订完善社区居民公约,运用居民自治方式依法合理规劝和约束居民行为,组建夜间治安巡逻服务队、卫生监督志愿服务队、道路交通文明劝导志愿队等居民自治队伍等队伍41支,开展服务247次。充分发挥中老年合唱团、广场舞队、民族舞蹈队等队伍积极作用,促进搬迁群众文化共融,大力开展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等活动,推进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提升群众综合素质。

通讯员 居晓娟

一审蒲曾勇

二审林全举

三审黎秀禹

标签:

精彩放送